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

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教育进行时

母瑞山“革命火种”燎燃琼岛大地

【字体: 打印
2021-07-11 10:07:42 三亚传媒融媒体

母瑞山“革命火种”燎燃琼岛大地

红军潭战斗遗址。

“母瑞山前风如刀,欺我壮士饥无粮。蕉叶茅草做军装,野菜野果充饥肠……”这首展现母瑞山精神的豪迈战歌,似乎也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感人至深的艰苦岁月。

母瑞山在定安县的最南端,地处定安、琼海、屯昌三个市县的交界处,那里是海南革命的摇篮,在琼崖革命的低潮时期,革命先烈们曾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下,在母瑞山两度保存下革命火种,为海南人民坚持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近日,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来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带领大家一起重温那段感人至深的艰苦岁月。

在大山里开辟革命根据地,第一次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

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记者碰到了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园长、今年83岁的王学广。2001年,从中学校长职务上退休的王学广决定发挥余热,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做一名义务讲解员。为了讲好母瑞山的故事,他反复研读史料,到村里调查走访。守着一座山,老人家一讲就是20年。

“母瑞山两次保存了革命的火种,第一次就是苏维埃政府组织王文明同志在母瑞山上创建革命根据地。”王学广说,那个年月,面对敌军的严密封锁,红军战士在住无房、吃无粮、穿无衣、病无药的母瑞山上,依靠当地群众的秘密支持,开展生产自救,在大山里开辟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当年红军活动的地方,比如琼崖特委、红军师部、琼苏政府,还有军械厂、红军礼堂、军队学校、红军农场、红军医院,就是在母瑞山建立起来的。”王学广说。

不过在1932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母瑞山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破坏了根据地的房子和粮食,让战士们没了赖以生存的空间。为了生存下去,特委书记冯白驹等人带领100多人,转战密林深处。

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革命斗争,再次保存了革命火种

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记者看到了一处雕像。据王学广介绍,这个雕像叫作“艰苦岁月”,是纪念园的镇园之宝,主要反映了母瑞山第二次保存革命火种的历史。

“那是一个十分艰苦岁月,第二次革命火种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保存下来的。”王学广说,当时第一个困难就是粮食奇缺。没有粮食,他们吃什么呢?只好上山找野菜、摘野果,下河沟捉鱼、摸虾,上树掏鸟窝、捡鸟蛋、抓小鸟,可以说当时山上能够找得到的东西,只要没有毒的,能够嚼得烂的,能够吞得下去的,都找回来充饥。

那个时候,红军身上仅有这么一身衣服,其它一无所有。那么当时红军住在哪呢?住在低矮、阴暗、潮湿的山洞里。风吹日晒雨淋,让战士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最后烂得只剩下布条,战士们为了蔽体,不得不把树叶制成衣服穿在身上。

“在恶劣的野外环境下,除了要努力活下去,还要与敌人周旋。”王学广神情凝重地说,1932年秋,第二次反“围剿”时,十几名红军伤病员战士,在青龙潭旁遭遇了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并给予了沉重打击,子弹用光了,他们就用石头、用枪把继续战斗,绝不投降,最后十几名红军战士毅然跳入潭中,英勇就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投潭牺牲的红军战士,就将青龙潭改名为红军潭,而他们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挨饿受冻、缺医少药,使得战士们伤亡惨重,但是琼崖红军铮铮傲骨、誓死不悔的革命斗争精神,还是支撑他们坚持了下来,在母瑞山坚守了8个多月后,最后仅剩的25名英雄,成功突围下山,再次保存了革命的火种。“这个革命火种,随后越烧越旺,变成了燎原的烈火,在海南的大地上熊熊燃烧,随着革命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最后配合渡海大军,解放了海南,取得海南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王学广动情地说。

山川钟灵毓秀,立于其间,已经难以寻觅当年鏖战的鼓角相闻与战场的血雨腥风,曾经,红军战士餐野菜、卧丛林、不惧森森阵垒、重重围堵,始终保存星星之火,这千秋气节穿越了山风与岁月,诉说着琼崖红军的不朽功绩,也将母瑞山精神定格在了这片土地上。

记者张强 刘姗姗 谢是能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