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政策>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专栏>政策文件>市政府文件
  • 标    题:三亚市人民政府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印发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 索 引 号:00823240-4/2019-00810
  • 主题分类:卫生、计划生育、妇女儿童;
  • 发文机关:三亚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2019-08-05
  • 发文字号:三府〔2019〕185号
  • 发布日期:2019-08-14
  • 主 题 词:
  • 文件状态:有效;
  • 效力说明:

三亚市人民政府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印发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更新时间:2019-08-14 11:41:00

三亚市人民政府

三亚市人民政府

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印发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

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各管委会,市各有关单位:

《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已经七届市政府第63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三亚市人民政府

2019年8月5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规划

(2018-2022年)

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乡村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必然要求,对我市实现“健康三亚”“美丽三亚”“世界三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海南2030”规划纲要》《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海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的精神,为全面推进我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福祉,推进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回顾

1.健康环境持续改善

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良好,全年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2015年至2017年,城市绿地率由36.54%提高到39.58%,城市绿道的总长度由12.3千米增加到30.5千米。2017年,森林覆盖率达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41平方米。生活饮用水水质进一步改善,“健康海南2030”期间,末梢水抽检合格率由87.7%提高到100%。2017年,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为88%,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建成区内三类以上公厕比例为100%。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由2011年的72%提高到2017年的80%。

2.健康社会逐步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11年至2017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由95.68%提高到98.91%,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7%降低到1.54%。“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由360元/月/人提高到2016年的590元/月/人。2017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为2.42名。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由2015年的78%提高到2017年的8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11年的86.3%提高到2017年的92.6%。

3.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至2017年,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由2.25%提高到84.81%,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由26.2%提高到60.3%,儿童健康管理率由76.21%提高到93.52%,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管理率由60.8%提高到87.8%。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11年的2.21人增至2017年的2.96人。2015年至2017年,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由0.81人增至0.92人,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由4人增至6人。2011年至2017年,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提高了2%。

4.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卫生与健康事业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十二五”期间,婴儿死亡率由6.27‰下降到5.4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8.31‰下降到7.25‰,孕产妇死亡率由27.26/10万下降到13.69/10万。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由2015年的18.8%下降至2017年的18.1%,结核病发病率由2011年的107.97/10万下降到2017年的78.90/10万。

5.健康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居民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健康行为逐步养成,社会健康氛围不断形成。2017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5%,每千人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为1103.11册。每万人拥有志愿者人数由2011年的116.34人提高到2017年的1600人。

(二)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关键期,也是我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的加速期。我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首批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魅力城市、全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全国海绵城市、全国第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森林康养基地试点等,为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我市国际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旅游人口增加,城市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因素导致的健康问题不断涌现。当前,三亚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儿童系统管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结核病发病率等多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近年来职工基本医保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儿童系统管理率、母乳喂养比例、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等工作指标呈下降趋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结核病发病率、粗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等指标仍呈上升趋势,我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推动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福祉,也是加快推进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和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和考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国家“一带一路”、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等重大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加快打造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重要决策,为我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当前应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将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放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等区域战略中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三亚提供强力支撑和有力保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和省委七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紧紧抓住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重大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坚持人民共建共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核心,以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弘扬健康文化为重点,促进城市建设与人民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水平,为打造健康三亚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人为本,将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将健康促进的理念和理论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政策之中,推动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党纵览全局的组织优势,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鼓励、组织和引导全社会参与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活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使健康福祉惠及广大群众。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健康公平。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距,推动全市范围内卫生与健康事业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加强健康需求评估和健康影响评价,找准城乡发展中影响健康的重点难点问题,夯实底板、补齐短板,科学施策,综合治理。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不断创新工作策略、方法、模式,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为打造创新发展的“活力三亚”而努力。

坚持典型示范,突出三亚特色。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培育和推广典型经验,扩大健康村及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覆盖面,提升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水平。立足当前,因地制宜,探索具有三亚特色的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模式。

(三)总体目标

到2022年,城市健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和城乡环境条件持续改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与三亚世界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广泛普及,全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四)主要指标

到2022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健康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森林绿地质量进一步提升,生态用地占比合理增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35%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教卫体、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聚焦学生、老年人、从业者等人群的健康问题,大力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以上,基本医保合规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职工医保不低于75%,居民医保不低于6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大于1.8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5人以上。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逐步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加强重大传染病、职业病和重点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加强慢性病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人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不低于88%,医疗卫生健康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8.5%。

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健康生活得到全面普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73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继续降低,分别低于5.43‰、7.22‰和9.14/10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不低于94%,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

健康文化进一步发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社会氛围健康和谐、积极向上,健康知识广泛传播,健康行动深入开展,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普及。城市文明程度普遍提高,群众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低于2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65%以上,每万人拥有志愿者人数达到1800人以上。

三亚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主要指标

领域

编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

指标

2017

指标

2022

目标

健康环境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

%

98.1

98.6

98.35

2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

0

0

0

3 

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

%

100

 

92.3

 

100

4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率

%

100

100

5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6

89.8

90

6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100

7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农村)

%

100

100

100

8 

三类以上公共厕所比例(建成区)

%

100

100

100

9 

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

%

83.62

85.88

100

10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15.93

15.41

15[海南省爱卫会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印发《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琼爱卫〔201739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15平方米/人以上。]

11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

76

80

90

健康社会

12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千人

8.8

12.76

35

13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98.75

98.91

99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1.63

1.54

≤4

15 

基本医保合规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

%

职工:70%

居民:55%

职工:70%

居民:55%

职工:75%

居民:60%

 

16 

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1.37

1.5

1.8

17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

/千人

2.42

2.5

18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亿元

0.06

0.057

0.045

19 

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

%

78

85

96

20 

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

%

95.6

96.1

96.1

21 

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

/万车

1.75

3.67

2.78

22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1.4

92.6

95

23 

学生体质监测达标率

%

89.75

86.48

90

24 

健康社区覆盖率

%

5

16.77

25

25 

健康学校覆盖率

%

6

9.2

50

26 

健康企业覆盖率

%

5

16.66

25

健康服务

27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千人

2.35

2.96

4

28 

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

/万人

4

6

9

29 

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

/万人

0.81

0.92

2

30 

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

%

18

21.5

80

31 

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

%

20.9

60.3

65

3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

%

61.54

79.29

85

健康服务

33 

儿童健康管理率

%

97.73

93.52

95

34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8686

85.10

88

35 

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管理率

%

84.5

87.8

90

36 

医疗卫生健康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

5.61

7.13

8.5 [海南省爱卫会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印发《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琼爱卫〔201739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达到8.5%以上。]

健康人群

37 

人均期望寿命

78.73

38 

婴儿死亡率

5.47

5.82

5.43

39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7.25

7.89

7.22

40 

孕产妇死亡率

1/10

1369

0

9.14

41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

1/10

289.66

318.84

300

42

肺结核发病率

1/10

72.232015年报告发病率)

78.902017年报告发病率)

75.00(全球终止结核病目标2022年指标)

43

成人高血压患病率

%

18.8

18.1

18.1

44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0.72

0.47

0.42

45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

无数据

无数据

94

健康文化

46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5.6

8.8

25

47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33

30

20

48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

%

45

65

49

每万人拥有志愿者人数

/万人

0.11

0.16

0.18

50

媒体健康科普情况

分值

1

4

4

注:“媒体健康科普情况”的定义为,在面向公众的以健康为主题的网站/主页、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期刊4类媒体上均设置了固定的健康栏目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得4分,少一类减1分。

三、主要任务

(一)营造健康环境

1.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建设和完善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开放畅通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五网”(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建设,农村“五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安全、方便、快捷、绿色低碳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融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造绿色、安全、稳定的智能电网,建设覆盖全市的安全气网和均衡协调的水利网络。切实加强防洪、农田灌溉、城乡供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园林绿化、排水、排污、公厕等市政设施的建设及改造。加快普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不断提升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建立“户分类—村收集—区转运—市处理”的四级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加快推进三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三亚渗滤液处理站增容项目、三亚粪便处理厂等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实现垃圾收运体系覆盖至我市所有农村,“十三五”末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强化各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完成荔枝沟水质净化一厂扩建及二厂新建、红沙污水处理二厂、崖城古城区污水管网改造、红沙污水处理厂配套主干网、红塘湾水质净化厂、新城水质净化厂二期扩建、育才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2.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维护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和建设国际一流生态环境为目标,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大力推进“双修”“双城”工作。加强“五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青山”工程、“绿水”工程、“碧海”工程、“蓝天”工程、“宜居”工程),构建“六大”生态文明示范体系(开展“生态文明社区”示范、开展“生态文明酒店”示范、开展“生态文明景区”示范、开展“生态文明园区”示范、开展“生态文明校园”示范、开展“生态文明政府”示范),打造彰显三亚特色的“山、海、河、田、岛、城”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行动的生态文明建设新风貌。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进节能减排。科学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提前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汽车。加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路检和抽检工作,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理由:高污染排放机动车(即黄标车)淘汰工作已于2017年底基本完成)。严格施工工地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施工和道路扬尘的管理控制,实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和道路洒水降尘措施。加强对城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的油烟排放监督检查,严格限制城区露天烧烤。加大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协调推进羊林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照明、绿色能源等低碳技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鼓励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日常生活中的铺张浪费,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突出三亚地方特色,推进生态文明景区、生态文明园区、生态文明社区、生态文明政府、生态文明校园建设。

保护水环境,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及其配套管网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水平。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提高污水处理技术,按照“规划先行”原则,采用“城旁接管、就近联建、独建补全”的治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象。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实现全覆盖。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工艺改造,提高脱氮除磷效果,实施总氮总量控制,确保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加强重点流域、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集中开展打击水污染违法专项行动,实施污水治理、河道清淤、垃圾收集、生态恢复等整治工作。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着力构建水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全面推进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工作,加强水源地水质常规监测和饮用水水质监测。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设施改造,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统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控制农业种植业面源污染。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因地制宜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循环生产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综合利用农牧业废弃物,实现对水、土、肥、药和生物质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管理。推广畜牧、水产业循环健康养殖技术,加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循环农业模式,探索建立适于全市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模式和长效机制。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海洋国家公园,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大力实施天然林、水源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加大山体生态修复力度,重点推进东环铁路和绕城高速公路两旁抱坡岭受损山体、半岭温泉度假区周边受损山体等山体生态修复工程。继续开展“绿化宝岛”行动,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商品林提升工程,稳步推进退果还林,加强对天然林、红树林等重要林业资源和野生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加快推进三亚河、铁炉港保护区造林修复工程、红树林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重点保护浅海滩涂、红树林、河口泻湖、珊瑚礁等滨海湿地,积极推进东岸湿地公园工程建设,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制定实施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规划,实行最严格的围填海和占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着力构建水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建立主要河流湖库、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网络,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和全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广、自动化程度高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着重耕地、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的土壤环境监测。加强污染源监测,完善重点污染源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

3.美化城乡环境卫生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彩化、净化建设。重点清理城乡卫生死角,加大对老旧居民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棚户区等重点地区的整治,加强对车站码头、工地、商业区、旅游景区、农贸市场等人流聚集区的环境卫生治理,加大对摊点乱摆、污水乱排、广告乱贴、工地乱象、乱搭乱建、车辆乱行乱停、农贸市场脏乱、小街小巷老小区等城乡“八乱”问题的整治力度,确保市容干净整洁。加快推进城市广告牌匾整治、违法建筑拆除、城市色彩协调、城市亮化规划、城市天际线和街道立面改造等城市修补工作。全面实施城市绿化改造工程,加快建设由市域绿道、市区绿道及精品微循环绿道等构成的城市绿道系统。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有序推进村庄整治。做好“爱国卫生月”爱国卫生工作,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大清扫、义务劳动等活动,落实门前三包、卫生责任区、单位卫生达标、垃圾分类管理等制度。鼓励和支持社区(村)、物业管理小区和单位场所开展卫生小区、卫生楼院、卫生之家和流动红旗等评选。

4.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保障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护人民健康。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相关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应当依据国家和本市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建设项目,应做好环评审批和验收,防治噪声污染技术、设施不达标的,禁止开工建设、禁止生产经营,实现源头治理。健全法规标准体系,提升监管水平,完善环境噪声监测网络,加强对建筑隔声设计和施工质量的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大对噪声污染环境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二)构建健康社会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市级、区和村级各级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住房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有效衔接和转移接续,稳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加快完善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等制度。

2.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努力推进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双轨制”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发展。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困难学生和困难群众倾斜,完善扶困助学制度。围绕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和“互联网+教育”。改善乡村体育健身条件,完善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开展就业援助与培训工程,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探索旅游城市居民生活补贴试点。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促进行动,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完善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面向务工人群、候鸟人群特别是非户籍常住人口的社会服务,保障流动人口在卫生、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权利。

3.强化社会安全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食品安全抽样检测、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针对食品安全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深化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加强药品质量源头管理,强化特殊药品监管和药物滥用监测,提高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区检测站、田间检测点和瓜菜收购检测点“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和追溯制度,

强化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开展职业安全培训和监督检查,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持续推进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专项治理,消除危及劳动者健康的隐患,有效控制和防范重大职业病事件。加强职业健康监护,不断提高劳动者健康体检覆盖率。加大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意识和个体防护能力。

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建立有效的交通安全防范体系,强化交通安全监管和治理。组织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治理公路安全隐患。严查酒后驾车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增强交通安全法律意识和安全常识的宣传和教育,提升机动车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提高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意识。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增强公共建筑物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加强大型活动、群众自发性节庆聚集活动群死、群伤治安灾害安全防范。

预防和减少意外伤害,保障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完善意外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加强老年人和儿童意外伤害干预,减少交通伤害、溺水、中毒、自杀等事故发生。完善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推进口岸规范化建设,提升动植物检疫查验、检疫处理、疫情监测设施设备配备水平,健全口岸病媒生物及各类重大传染病监测控制机制,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优化健康服务

1.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市、区、村(社区)三级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秩序,形成“15分钟城市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构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继续完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尤其是在主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做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站)配建工作。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统筹规划城乡医疗机构、床位、人员、医用设备和卫生事业经费等,进一步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大对卫生健康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以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高端医疗服务。

2.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做强现有公立医院,推进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制度、薪酬制度等改革,完善医务人员激励机制,大力改善医疗服务。全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力发展医疗联合体。根据行政划分情况及变化,科学调整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服务提供范围,增强服务设施供给弹性。增强对度假区、景区急救站的指导和监督,提升医疗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阳光采购,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促进医药分开。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推进合理用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组织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儿科、精神医学、助产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制订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吸引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鼓励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工作,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高级岗位比例,提升健康人才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等。提倡义务献血,进一步加大义务献血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义务献血宣传力度,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并优化献血工作队伍,为市民义务献血提供专业的保障。

3.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

加快卫生和健康工作信息化进程。健全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和网络,推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和医疗咨询等。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和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健康服务新型模式。开展网上预约挂号、线上支付、健康咨询等信息化健康服务。基于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开展集预防、治疗、康复等于一体的个人全生命周期的自我健康管理,推动居家养老、居家护理等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健全集中检测和远程会诊平台,增强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依从性。

4.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加快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以三亚市中医院为龙头,大力发展中医健康旅游,打造中医旅游示范基地。发挥市中医院中医中药优势,重点打造中医中药、康复疗养等特色专科,在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实现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增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积极培养中医人才,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中医医疗服务、养生保健、产业开发中医文化等方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四)培育健康人群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将全民健身计划、体育产业发展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探索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在组织管理群众体育、宣传引导科学健身、提供健身指导服务中的作用。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统筹全市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体育场馆、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健身设施建设,原则上,各个公园都因地制宜设置各类球场、步道等健身场所。加强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站(点)等基层体育设施的配套。至2022年,实现建设1个大型体育健身中心、4个市辖区体育健身中心,市本级和全市各个区都应拥有功能较为完备的体育场馆或体育基础设施,90%以上的街道、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居民住宅区、商业区和城市公园中规划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实现公共体育场馆、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全面开放,打造“15分钟健身圈”。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建立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加强体质监测工作,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2.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进全民健身生活化。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健走(跑)、骑行、球类、户外拓展活动、游泳、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传统特色运动项目创新。继续举办三亚国际马拉松比赛、“三亚球王”系列争霸赛、村际排球联赛等全民健身赛事。建立“体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体系,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加强重点人群体质健康的运动干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健身活动。加强职工健身,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工间操制度,开展符合单位特点的健身活动。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与衔接,完善体育工作体系。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确保学校开好体育课程,适当强化课外锻炼,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且能够熟练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健身活动,引导和鼓励群众经常、持久地参加健身活动。

3.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民营养行动计划等专项行动,引导居民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组织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行动。制定并实施居民营养计划,普及合理膳食营养知识,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场所,推行健康食堂和营养配餐。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烟,促进控烟立法。积极开展烟草危害宣传教育,不在公共场所和公共区域设置烟草广告或者利用新闻媒体发布烟草广告,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建设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单位。严格落实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等有关法律规定,将青少年作为吸烟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努力减少新增吸烟人群。开展戒烟咨询热线和戒烟门诊等服务,提高戒烟干预能力。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测。以青少年、育龄妇女、流动人群及性传播风险高危行为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性安全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普及毒品危害及应对知识,将毒品预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合,提升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水平,加强禁毒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禁毒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浓厚的禁毒舆论氛围。

(五)弘扬健康文化

1.加强健康科普

加强新闻舆论宣传和文化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知识宣传,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健康理念。建立卫生健康部门与新闻媒体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加强媒体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交流,促进健康科普工作科学、规范、有序、有效的开展。加强养生保健类节目和栏目的监管,增强其科学性和权威性,严厉打击虚假医药广告,鼓励和引导各类媒体播放健康公益广告。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户外电子传媒、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平台,提高健康科普的创新性、适用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阵地建设,推进“健康大讲堂”、健康知识进家庭等健康教育载体活动,系统普及健康知识,创建一批健康单位、健康社区。利用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结核病日、艾滋病日等卫生主题日开展健康宣传活动。注重健康科普信息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建立健康知识与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健康科普舆情监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科学理性应对健康风险因素。建设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评选和推广优秀科普作品,培养健康科普人才。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提升群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2.塑造健康社会风尚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建立社会共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以良好的身体素质、积极的精神风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的社会氛围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风尚。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普及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逐步建立开放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申请建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区,加快市级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策划建设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区级图书馆等一批文化项目。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网络,举办各类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健康文化产业发展,创作出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文化需求。健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倡导公序良俗,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建设农村篮(排)球场、乡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文化广场、休闲广场等场所,发展乡村特色文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扶持崖州民歌、疍家渔歌、黎苗山歌等三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宣传动员优势,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健康促进行动。搭建公益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和发展民间慈善团体和社会服务组织,吸引有能力、有志愿的人士为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使树正气、行正义、做好事成为备受推崇的社会主流,共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四、重点工程

(一)水环境提升行动

加强水系生态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强化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水质自动站的建设和联网。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及其配套管网设施建设,新建污水提升泵站10座;加快完成荔枝沟水质净化一厂扩建及二厂新建、红沙污水处理二厂、崖城古城区污水管网改造、红沙污水处理厂配套主干网、红塘湾水质净化厂、新城水质净化厂二期扩建、育才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中水配套管网,强化中水回用。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水平,提升污水处理率和减排成效。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工艺改造,提高脱氮除磷效果,实施总氮总量控制,确保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实用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象。

加强重点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水体净化工程,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实施污水治理、河道清淤、垃圾收集、生态恢复等整治工作,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加强对侵占河道、非法采砂和畜禽养殖等非法排污等违法行为的查处,严格入河排污管理,对宁远河、藤桥河、三亚河、大茅水、大兵河中下游、冲会河中下游、亚龙溪、盐灶河、落根溪出海口段等进行河道整治及堤防建设。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三亚河湖、湿地、坑塘、农田、沟渠等“海绵体”,加强城市绿地、花园、地下管网、可渗透路面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幅提高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雨水的能力,补充地下水,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推进鸭仔塘水质提升工程(包括排洪渠的污染控制)及山水国际山塘海绵项目等。

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工作,坚决取缔各类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优先推行水源保护区内的退耕还林和保护性耕作,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加快实施海岸线修复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建立“谁修复、谁开发”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机制,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进行三亚东河生态修复工程(溪泽三桥-东环高铁段)、高园水库-大茅水水系连通工程、亚龙溪综合整治工程等。加大对直排海污染源和入海河口的环境监管力度,加强港口污水和垃圾接收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推行海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二)病媒生物防制行动

贯彻落实《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建立政府组织、属地负责、市场化服务、全社会参与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机制,完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体系。制定全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目标,明确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任务和责任。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提高病媒生物监测能力,开展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和抗药性监测,掌握主要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掌握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指导杀虫剂的选择和使用。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效果评估,指导病媒生物科学防制。开展病媒生物传播疾病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为防制工作提供建议和决策依据。

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方针,采取生态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高效安全防制相结合、物理与化学防制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措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卫生死角。建立病媒生物孳生场所台账,开展蚊蝇孳生地调查和处理工作,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为市民和游客健康生活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互联网+”智慧咨询投诉体系,健全病媒生物防制“政府服务热线12345+片长+网格员”的监督管理机制,定期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加大部门联动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做好城乡、农田、林业和口岸灭鼠除虫工作的力度,减少鼠和病虫害的发生。加强重点行业、单位和重要场所的病媒生物防控工作,完善防鼠、防蚊、防蝇“三防”建设管理,全面推进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落实。卫生创建工作中的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标准达到C级以上,健康建设工作中的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标准达到B级以上。

(三)“乡村振兴”工程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贯彻落实《中共三亚市委三亚市人民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三亚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要求,加快推进“十镇百村”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三亚;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六项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开展乡村文明大行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战。

坚持不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全面推进、配套建设、突出特色、持续提升”的原则,至2020年前,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推进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自然村)的建设。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设施配套功能美、产业发展生活美、生态人居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五美”要求,通过改造和完善农村道路、电力、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升村庄公共服务能力;结合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通过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提升示范村村容村貌,营造宜居宜业宜旅的村庄环境,实现美丽乡村产业生态、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建设目标,力争打造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健康村示范村。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环境卫生督促检查和考核评比力度,建立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全面治理村庄道路、庭院、水体、田园等环境卫生:推行“人畜分离、禽畜圈养”,保持圈舍整洁;推进农村公厕建设,实现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目标;保持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开展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推进特色村庄建设,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严格落实“河长制”“湾长制”“湖长制”“山长制”“林长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区,确保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大数据建设,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精细化水平。至2020年,完成33个受损山体修复工作,基本实现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

(四)健康养老工程

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加强对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强化老年人健康教育和管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切实发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养老服务功能。要实施社区无障碍环境改造,加快坡道建设和电梯等公共设施改造。强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智慧养老服务和互助养老服务。加快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不断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特困供养老人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建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保障特殊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强面向务工人群、候鸟人群特别是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养老服务,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增强养老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服务能力,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城乡社区和养老机构。统筹高端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康复疗养机构,打造若干高端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鼓励发展健康养老、旅游养老产业,构建度假型健康养老产业链。遵循当前国家土地规划、使用的相关要求,重点建设三亚国际生命健康科学管理中心、石药德中健康产业园、国寿康复医院等项目。

(五)健康细胞建设工程

以健康家庭、健康社区(村)、健康学校、健康机关、健康单位、健康企业等为重点,深化实施健康细胞工程,筑牢健康城市建设基础。

完善健康细胞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把健康融入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把健康细胞建设作为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建立和完善健康细胞建设评价体系,开展相关评价工作。到2022年,力争创建健康促进医院达45%、健康学校达50%、健康促进机关达50%、健康促进企业达25%、健康社区达25%、健康家庭达23%。

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和普及健康生活理念,推进健康步道、健康公园、健康餐厅(食堂)、健康楼宇、健康主题文化楼道等建设。结合旅游国际化提升计划,将健康促进融入国际化街区创建计划,建设一批具有健康元素的国际化特色街区。建设社区、单位、学校等场所的良好健康环境,提供相关健康设施和健身设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活动,实施工间操和课间操制度,落实健康体检、职业防护、安全管理等制度,针对单位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着力解决学生人群近视、肥胖、食品安全、常见传染病等突出问题。

(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行动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系统相对健全、机构设置合理、队伍精干专业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慢性病管理、精神疾病管理、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服务。

高标准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迁建工程和三亚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新建工作。加强防治结合,建立健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组织体系。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

通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政府责任,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有效,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监测和干预能力,积极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等重大疾病。落实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强化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加强疟疾、碘缺乏病、职业病、食源性疾病、环境相关疾病的防治,建立健全职业卫生、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等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机制,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及时处置传染病疫情。开展全民心理健康促进,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提高心理干预服务水平,加强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

(七)健康素养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区级设立健康教育科且至少有一名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建立医院、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媒体等相关机构协同的健康教育网络。

积极探索基层计生专干转岗培训承担健康教育服务,提升基层健康教育队伍能力。建立健全健康素养监测评价体系,形成健康素养监测常规机制,扎实推进全社会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的有效模式,开展健康影响评价。

建立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定期发布健康知识和核心信息,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加强健康教育的内容建设,及时监测纠正虚假错误信息。创新健康教育方式,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促进及健康素养传播活动。重点加强学校、社区、单位、家庭等的健康促进工作,与健康细胞建设工作相结合。倡导建设公众健康教育馆,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技能。

(八)妇幼儿童健康行动

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综合医疗机构为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妇幼卫生紧缺人员培养和配备,改善妇幼卫生医疗服务条件。深入实施妇女健康保障行动计划,做好妇女常见病普查和筛查工作,认真落实两癌检查、叶酸补服等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将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综合服务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完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政策,扩大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面。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保障孕产妇和7岁以下儿童享有良好免费的基本保健服务,规范0~6岁儿童健康管理、疾病筛查和常见病防治服务,认真落实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制度。加强儿童生长发育、听力、视力、口腔保健等服务,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加强儿科和新生儿科建设,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强化对流动、留守、孤残妇女和儿童的保健服务,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均等化。

(九)传染病防控行动

健全现代化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和覆盖人群,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使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健全和完善结核病分级诊疗和防治综合服务模式,不断提高结核病防治服务能力。开展重点人群主动筛查,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将结核病筛查纳入学校入学和流动人口等人群的健康体检项目,及早发现结核病患者。规范和加强肺结核诊疗管理,防止学校出现聚集性疫情。加强结核病健康教育,提高重点人群结核病防控意识和能力。积极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继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有效处置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加强人畜共患病综合防治,强化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持续加强鼠疫、霍乱、肺炭疽等甲类和甲类管理传染病防控。健全口岸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防止传染性疾病传入和传出,积极防范新发传染病疫情。

(十)无烟三亚行动

积极推动控烟体系建设和公共场所控烟立法。重新制定《三亚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规定》,并深入贯彻实施。积极适应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发展需要,加快推动三亚公共场所控烟立法工作。加大控烟经费投入,保障控烟各项工作的开展。发挥控烟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加大控烟法规的执行力度,强化重点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控烟,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设立举报热线,加大对室内公共场所违规吸烟的处罚,特别是要突出对违规吸烟经营管理场所的处罚力度,有效落实室内控烟管理。完善烟草流行及烟草控制的监测及评估体系,对控烟工作实施系统监测和科学评估,监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营造清爽无烟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和公民守法的责任意识。以世界无烟日、世界卫生日、春节等为契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大力营造全社会控烟氛围,促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劝烟的社会风气,逐步弱化祛除敬烟、送烟等不健康风俗习惯。深入开展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校园、无烟社区、无烟家庭等建设,大力推进无烟政府机关创建,规范和强化控烟监督管理与人员培训,促进控烟工作常态化。鼓励社会单位规范设置吸烟区,加强对吸烟者的疏导,合理引导吸烟者吸烟行为。

提供多样化戒烟服务。统筹资源,按照区域布局,加强专业戒烟门诊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培育与扶植。提高戒烟门诊可及性,在全市医疗机构普通门诊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简短戒烟干预服务。在现有戒烟门诊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全市戒烟门诊的分级管理,为不同戒烟需求者提供咨询、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等不同层次的戒烟干预服务。建立和完善戒烟热线建设,通过戒烟热线向吸烟人群提供规范的戒烟咨询服务,提升吸烟者戒烟愿望。加强全市戒烟服务资源的宣传与推广,鼓励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的人参与戒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工作,将其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中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健全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建立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配套措施、支持性政策,落实到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注重资源整合,并加强指导和考核。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推进实行健康影响评价“一票否决”机制。

(二)提高社会参与

紧密结合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爱国卫生月等活动的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积极宣传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优势,积极运用网络、微信、微博、短信等新媒体平台,强化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营造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社会风气。引导社会公众以各种方式支持、参与建设健康城市行动。鼓励和扶持非政府组织、群众团体、志愿者队伍等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主导作用。

(三)强化人才队伍

围绕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健康产业、城市规划等健康城市建设重点领域,鼓励三亚学院等高校加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型、社会管理型等专业性人才,全面提升健康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将健康城市建设相关人才纳入人才引进计划和人才新政支持范围。积极拓展建立与省级、国家级相关单位的人员进修渠道,制定人才交流计划。通过举办高层论坛、市长论坛、健康城市对话、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学习各地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建设典型经验,提升建设水平。

(四)加强监督评估

进一步完善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评估体系,建立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各区、各部门对各自承担的创建任务要落实到人,强化激励和问责。由市健康城市健康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评估工作,并根据阶段性结果适时调整评估指标体系和工作目标。完善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激励机制,通过适当方式对完成任务好、工作成效大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严重影响全市建设工作的责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及时总结推广各区、各部门在建设中形成的典型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监测评估数据的利用,为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后续工作提供依据与指导。

(五)加强创新投入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项目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并逐步加大投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合理安排,重点加强对薄弱地区、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倾斜。建立财政经费项目管理制度,实施项目化管理,专款专用,落实项目进度、绩效评价。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城市健康村建设的相关项目,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