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

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市情>三亚概览

三亚概览

【字体: 打印
2018-08-16 16:09:00 市政府办公室

一、概况

三亚又称“鹿城”,位于海南岛南端,东邻陵水县,西接乐东县,北毗保亭县,南临南海。198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县级三亚市,1987年三亚升格为地级市。2014年2月,国务院批复三亚市撤六镇新设四区,2015年1月,三亚市新设立的四个区正式挂牌成立。

(一)行政区划。全市辖海棠、吉阳、天涯、崖州4个行政区,陆地总面积192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共有居委会57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491个。海岸线长259公里,有19个港湾、10个主要岛屿、11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城区建成区面积53.67平方公里。2017年年末常住人口76.4万人,户籍人口59.2万人,境内主要有汉、黎、苗、回、壮等民族。

(二)历史人文。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1992年10月及次年11月,在三亚境内的落笔洞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三亚人遗址,是目前已知海南岛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它把海南人类历史提前了二至三千年。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三亚就序列于中国版图。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又被称为“天涯海角”,但溯自隋、唐以来1400年间,它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从未中断。它曾是隋朝谯国冼太夫人的“汤沐邑”;唐朝大和尚鉴真漂流登岸和传道讲经之地;唐、宋两代曾有7位名相、名臣被贬到三亚。中原衣冠人物之南来,客观上在当地起了敷扬教化的作用,留下了诸多历史悠久的人文胜迹,沉淀了三亚灿烂的历史文化基础。据历史考究,延及宋、元、明朝时期,三亚的经济得于初步发展,棉纺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黄道婆早年向本地黎族妇女学纺织技术的故事就是历史的见证。明朝时期,还涌现出了“琼州三星”之一的岭南巨儒钟芳。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黎族打柴舞和崖城民歌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录,黎族原始制陶等7项目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钻木取火等11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录。

(三)生态环境。属于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417毫米,年平均气温25.4℃,森林覆盖率6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5.4平方米。空气质量保持国内最优水平,2017年空气良好天数达标率98.6%。曾经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多项殊荣。

(四)自然风光。三亚地理环境极为独特,三面环山,形成怀抱之势,山、海、河三种美景自然融合,众多山头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湾和城市景观的制高点。海水清澈、能见度高,水温适中,全年适合游泳;三亚市区有三亚东、西两条河流穿过而过,两岸自然生长的红树林绿影婆娑,四季常青,生机盎然,是著名的白鹭栖息之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优良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三亚人居、旅游、度假的美丽天堂。

(五)革命传统。在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仲田岭作为崖县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为建立红色革命武装队伍,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下,根据琼崖特委的指示,中共崖县县委迁到梅山,建立起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组织人民群众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成为一座众志成城的坚强抗日堡垒。仲田岭革命烈士纪念碑、梅山革命史馆等都是三亚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三亚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自1987年升格为地级市以来,在31年的发展历程中,三亚努力克服房地产泡沫、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紧紧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等重大机遇,已逐步从一个边陲小城成长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和省委七届二次、三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当好建设美好新海南排头兵的目标,把三亚市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行动方案和三亚市幸福民生行动计划(简称“双十行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规合一”为引领,依托6个省级产业园区和“十镇百村”(即13个特色产业小镇和102个美丽乡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开展城市“双修”和治理管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实现了新的发展。

(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近来,我市按照“三年成形、五年成势”的要求,在“多规合一”框架下,对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二个重点产业,根据我市“一支柱两支撑”产业格局,确定了旅游、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新兴科技、医疗健康、会展、金融、物流、房地产、教育文体、海洋等十个重点发展的产业,加快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29.3亿元,比上年增长7.6%,三次产业结构为12.6:20:67.4;固定资产投资868.1亿元,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8亿元,增长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亿元,增长10.1%。

——旅游产业。近年来,三亚积极落实全域旅游发展计划,策划改造传统景区,着力开发高品质旅游产品和度假区,着手推动城市“五化”和旅游线路道路绿化、彩化、美化,优化景区景点、产业小镇、美丽乡村综合环境,将整个城市作为旅游景区来打造,取得积极成效。2015-2017年,我市接待过夜游客量从1495.73万人次增长到1830.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302.31亿元增长到406.1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20.3%,收入增速比游客量增速快9.7个百分点。旅游饭店平均开房率从2015年的64.5%上升到2017年的69.57%。其中,2017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1830.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86%,其中入境游客69.28万人次,增长54.35%;全年旅游总收入406.17亿元,增长25.9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31亿美元,增长108.28%。向外积极协调推动“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互联互通与务实合作,向内优化亚龙湾、海棠湾等度假区发展。目前海棠湾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已建成国际顶级品牌滨海酒店带,建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三亚国际免税城等品牌项目,亚特兰蒂斯酒店也于2018年春节前试营业。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旅游饭店250家,客房5.73万间,床位9.44万张。其中,五星级标准酒店14家,四星级酒店17家,喜达屋、希尔顿、万豪、洲际等17个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旗下55个品牌落户三亚。全市有A级及以上景区16家,其中5A景区3家、4A景区6家,三亚千古情、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等新景点建成开业,太阳马戏演艺节目正式上演,启迪冰雪运动中心即将开业,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中廖村、文门村等美丽乡村广迎宾客,旅游铁路、海上巴士及3条“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城际公交线路开通运营,免税购物、低空旅游、内河观光、邮轮、游艇、婚庆、亲子等新业态加快发展。自2011年离岛免税政策实施以来,三亚免税店已接待顾客约2850.9万人次,实现免税品营业收入约242.74亿元;三亚国际邮轮港自开港以来,已接待入境国际邮轮515艘次(不含三沙航线185航次),接待进出港游客100.66万人次(不含三沙航线8.46万人次);2017年三亚游艇在港数量已达587艘,能停靠游艇游船的码头泊位973个;亚龙通航公司、美亚航空公司自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5.58万人次。加强旅游市场治理,创建国内首支旅游警察队伍,创立市民游客中心,创设“四位一体”旅游监管机制,高效处理投诉,开展明察暗访,坚决严管重罚,对农贸市场、水果店、餐饮服务行业、旅游购物点等进行全面整治,推进诚信商家建设,维护广大游客合法权益。上线运行“三亚放心游”APP,出台婚纱摄影等7项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提升了游客满意度。下一步需针对旅游业态老化、景区景点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继续优化全域风景风貌和综合环境,加快打造天涯海角、大小洞天、鹿回头、西岛等精品景区,大力引进乐高乐园、HelloKitty和愤怒的小鸟等世界级主题公园,开发邮轮、游艇、婚庆、亲子、文化、科技旅游等旅游新产品,积极协调推动“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互联互通与务实合作,着力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

——热带农业。突出热带气候优势,加快发展南繁育种、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等特色产业。201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03.80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全市南繁育种面积约2.05万亩,制种面积约1.8万亩,带动当地6000多人次就业;去冬今春,全市冬季瓜菜种植面积16.99万亩(含复种面积),出岛总量43.41万吨;2017年全市热带水果种植面积40.3万亩,出岛水果总量为67.62万吨,总产值48.14亿元;截至2017年底,全市花卉产业总面积10643亩,花卉产业年收入5.2亿元,亚龙湾玫瑰谷等项目效益良好。强化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工作,我市种植业“三品”认证共32家,产品75个,面积5.79万亩,产量7.27万吨;畜牧业“三品”认证9家10个次品种,部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场)29家,产量0.6万吨。海南省著名农产品商标15个,“三亚芒果”“三亚莲雾”获农业部地理标志证明和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旅游+农业”的模式蓬勃兴起,现已建成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5个、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3个,海南共享农庄试点6个,2017年全市休闲农业从业人员5768人(其中农民就业4559人),休闲农业接待人数347.83万人次,营业收入3.39亿元(2016年休闲农业接待人数281万人次,营业收入1.9亿元)。当前我市农业发展的急迫任务是增效调优,解决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品牌运营乏力、生产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下一步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生产标准、组织模式、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质量安全和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接二连三”。同时积极打造中国“南繁硅谷”,加快国家南繁基地三亚保护区和南繁育种科技城建设。

——房地产业。近年来,三亚出台了房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着力推动房地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大幅减少了普通商品住宅供地,加强了市场调控和专项整治。房地产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2011年的30.1%下降到2017年的18.9%,房地产业税收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所占比重从2011年的53.3%下降到2017年的50.6%(2017年,房地产业税收47.06亿元。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网签面积320.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03%,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3%)。同时,房地产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调整,经营性地产在全市商品房上市面积、网签销售面积中所占比重分别从2015年的14.9%提升到2017年的26.46%,从14.2%提升到18.53%。从购房者来源地看,在2017年商品房销售网签中,岛外购房者占总销量的94.25%,其中北京地区、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分别占总销量的16.72%、24.02%、6.55%,仍是我市商品房最主要的岛外销售市场。截至2018年1月底,我市商品房库存196.3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115.25万平方米,商品住房去化周期约7个月(按过去24个月的月均销量计算)。目前我市房地产业仍面临着开发品质不高、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下一步需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调整优化产品、区域、租售结构,合理把控房地产业发展速度,妥善解决本地居民和“新市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切实做到“居民保障性需求由政府来保障,改善性需求由市场来调节,投资性需求靠制度来限制”,逐步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海洋产业。2017年,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省的22%,相当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2%。其中,海洋旅游增加值250亿元,占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91%。受三亚湾、崖州湾列入生态红线范围,农业部政策调控并于去年延长南海伏季休渔时间1个月等因素影响,水产品产量7.6万吨,同比下降18.4%,海洋渔业总产值18.2亿元,同比下降9%。目前,三亚已基本实现了客运、货运、渔港三大功能港口分离。崖州中心渔港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正式启用,日均卸渔货85.94吨(最大卸渔货791吨);南山货运港一期工程建成投用,2017年吞吐量64万吨。我市正在加快实施三亚国际邮轮港二期、崖州中心渔港二期、南山货运港二期工程。近年来,我市滨海旅游产品结构逐步优化,除了潜水、滑水、拖伞、摩托艇、香蕉船等传统海上娱乐项目,邮轮游艇、低空旅游等新业态也日趋丰富。渔业发展上,正逐步缩小近岸养殖业规模,推进离岸深水网箱养殖业和南沙骨干捕捞船队建设,全市2017年建成深水网箱39口,贝类养殖面积350公顷,新建大吨位渔船10艘,下水8艘;2017年西岛美丽渔村荣获国家级最美渔村。下一步将充分利用滨临南海的区位优势,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积极调整渔业结构,加快发展崖州湾、西岛和蜈支洲岛休闲渔业,加紧推动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鼓励扶持渔业企业开展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充分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作用,打造南海最前沿的航运中心。同时,依托中船重工、中船工业、中科院深海所等“国家队”力量,加快推动三亚深海科技城建设,培育深海技术国家实验室,探索发展海洋科技、海洋装备、智慧海洋等新兴海洋产业。

——新兴科技产业。近年来,三亚加快培育新兴科技产业,依托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创意产业园、遥感信息产业园等平台,策划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孵化基金,制定产业准入目录,中科院遥感所等加快发展,启迪之星、海南软件创新中心的孵化企业等落户三亚,三亚云港数据中心正式启用。2017年我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达到13.08亿元。目前,我市主要的互联网企业(经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证)有51家,年总产值超过12亿元,年创造税收超过1.3亿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有中兴通讯、用友软件、东华软件、清华启迪之星、海南微软创新中心、天涯社区等,其中中兴通讯2017年实现产值3.977亿元,税收突破3731万元,用友软件2017年实现产值2.474亿元,税收突破4995万元。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与互联网企业有重叠,上市公司3月份统计数据上报)。总体上看,我市新兴科技产业仍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已投入运营的企业不多,更困难的是科技机构和人才缺乏,资本支撑有待加强。下一步加快吸引优质企业、项目和人才,通过大数据应用等途径,鼓励新兴科技产业与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金融业。近年来,随着国开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阳光保险、海南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驻三亚,三亚金融业总量持续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多元化。2015-2017年,金融业是我市增速最快的产业。从增加值看,年均增长15.6%,比GDP增速快8.5个百分点,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从9.7%上升到12.0%,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63.73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6.2%。从存贷规模看,全市金融机构期末存、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17.8%和19.8%,2017年末分别达到1676.66亿元和1271.17亿元。从行业主体看,全市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达到89家,比2014年增加12家,2017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2581.3亿元,比2015年增长25.6%。2017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总额42.07亿元,比2015年增长4.2倍,保险业原保费收入22.44亿元(除阳光人寿总部外),比2015年增长60.3%。受金融大环境影响,全市8家证券机构各类证券成交总量比2015年降低46.5%。金融业面临的问题是,基金信托、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机构难以进入,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设立,金融业态有待丰富;融资结构矛盾突出,目前主要投放在房地产、旅游等少数产业的大企业、大项目上;银行存在同质化竞争趋势,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体系。下一步需进一步发展市场主体,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业务,优化信贷方向与结构,引导金融业与其他重点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金融业服务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同时加强金融风险防范。

——会展业。目前,全市已形成海棠湾、亚龙湾、大小东海、三亚湾等四个较为成熟的会议接待酒店群落,具备接待中、大型会议能力的酒店130余家,其中国内外品牌酒店80多家,高星级酒店会议场地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2017年,全市接待参会人员100人以上的会议约8100个,参会人员1000人以上的会议63个,全市有专门从事会展服务的企业2000多家。但目前我市会展企业的实力还不强,国际性、品牌化会展不多,“会多展少”问题突出,行业管理有待加强。下一步需加强三亚国际会展中心、三亚国际文化会展中心等会展场馆建设,强化政府对会展业的统筹引导,培育一批本地会展主体,结合旅游、农业、文化体育、新兴科技、医疗健康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具有三亚特色的自主会展品牌,着力提升本土会展的国际化水平。

——医疗健康产业。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提升公共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利用三亚良好的气候与环境,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端医疗、康复、疗养、保健等业态,医疗健康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北大口腔医院、广安门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已进驻三亚,三亚恒大妇产医院、国寿海棠湾健康公园、海棠国际养生社区已完成基础施工,石药德中健康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半岭温泉养生度假区即将完成规划并对外招商。同时,以市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旅游近年来快速发展,对国际游客具有一定吸引力。但总体上看,医疗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下一步需聚焦高端医疗服务业,加快相关项目建设,加强医疗旅游开发,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并依托国际中医养生旅游示范区和中医药服务贸易示范区等载体建设,扶持一批特色专科发展。

——现代物流业。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旅游消费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免税购物有力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发展。三亚市内免税店自开业以来,已引进了近300余个国际知名品牌,涵盖了香水、化妆品、手表、箱包、服饰、婴儿配方奶粉等38个免税品品类(政策批准的38大类),有效提升了旅游购物的品质。2017年,三亚国际免税城实现免税品营业收入58.67亿元。物流方面,我市已建成营业的物流节点有17个,其中综合性物流节点(南山港)1个、农产品物流节点4个、建材市场物流节点7个、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市场2个、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配送中心3个、冷链物流项目6个,居然之家建材广场正在建设中。设立应急储备企业13个,可储备商品(含蔬菜、肉类、蛋类、矿泉水、方便食品)5750吨;农贸市场31个,营业面积约89000平方米;3000平米以上大型商场、超市22家,营业面积505400平方米。物流业主要以农产品物流、水(海)产品物流、建材装饰家具家电物流以及生活性物流为主,邮政快递物流规模小但发展快,免税店货物物流采用独立的免税商品专用物流系统。总的来看,目前我市的商贸体系业态还比较单一,且布局分散,航运、水运、铁路、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仍然相对滞后,物流效率不高,免税店受行邮税税率上调的影响较大。下一步需大力完善商贸体系,加强梅村综合物流产业园等综合物流平台和特色物流中心建设,争取继续创新发展免税购物,大力推动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加强跨境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创造条件打造区域国际贸易中转节点。

——教育文体产业。全市共有各类学校319所,在校学生19.6万人。在加快本地学校和教育机构发展的同时,积极引进一流学校,人大附中三亚学校落户海棠湾,西南大学签约托管市第六中学,海南中学签约托管市实验中学,与北大附中、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合作办学的项目正在洽谈。下一步需全力提升我市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切实保障教师待遇,特别是要逐步提高山区教师待遇,并创新用好外来优质资源,借以发展三亚教育事业和产业。截至2016年底,三亚市有各类文化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已落地的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项目40个。三亚千古情2013年开园至今已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2016年纳税近6500万元,是“旅游+文化”发展的典型。(2017年市文体局还未进行核查统计)但目前我市文化产业也正是主要局限在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和时尚消费等方面,缺乏文化创新创意业态,下一步需加快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三亚气候环境条件好,近年来举办的高水平体育赛事较多,大众健身也有较好氛围,但目前体育产业的发展链条还没有形成,缺乏有品质、专业化的体育企业,各类体育用品经营和体育竞赛表演、商业赛事、健身、娱乐、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项目和服务不健全,还远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下一步需完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体育产业发展,完善体育产业链,培育精品体育赛事活动。

(二)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近年来,三亚加快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凤凰机场继续扩建,西环高铁通车,2017年凤凰机场旅客吞吐量19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6%,铁路客运量1139.33万人,增长7.93%;三亚新机场、三亚国际邮轮港加快推进,着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和亚洲最大的邮轮母港;绕城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出口路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红沙隧道、春光路延伸段、榕根桥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建成投用,三环路建设、胜利路改造等项目扎实推进,三亚大桥重建、海榆东线海棠湾至亚龙湾段道路改扩建工程实现功能性通车,路网体系不断完善;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全市92%的行政村开通了公交线路,有轨电车示范线首通段已开展联调联试;西部供水项目、大隆灌区配套工程等水利项目加快实施;2012年以来,全市新增变电站11座、输电线路32条、电网线路638.5公里,累计铺设天然气管道537.3公里,天然气城市普及率达100%,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进一步完善;城区小区和行政村光网覆盖率达100%,在全市4G信号以及主要公共场所、重点旅游景区WIFI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施智慧城市发展计划,三亚大数据中心正式启用,我市正围绕旅游、交通、城管、政务等重点,加强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力求更好地满足市民游客需求。

(三)扎实推进“双修”试点。近年来,三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对照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不打折扣,立行立改,举一反三,抓紧抓实25项突出环保问题的整改,坚持统筹抓好“城市治理管理年”、“双修”、继续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2015年以来,在住建部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举全市之力开展“双修”试点,开启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征程。突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治理内河水系为中心,系统推进山、海、河生态修复。加强截污纳管,目前全市共有污水处理厂12座,污水设计处理能力26.7万吨/天,“双修”以来新建污水管道120公里、雨水管道67公里、中水管道28公里,新建或改造移动式污水处理站30座,先后封堵沿河排污口300多处,整治沿河污染源400多处,查处违法排污案件100余宗,河流水质持续好转。加快推进全市30多个受损山体修复工作,目前已完成抱坡岭废弃石灰岩矿山治理恢复等工程。修复2.6公里海岸线,完成15公里沙生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清理搬迁了三亚河口附近的近千艘船舶。实施低碳城市发展计划,积极推进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项目建设。以打击违法建筑为关键,大力推进城市修补。2015年以来全市拆违977万平方米,拆除户外广告牌1.1万块。编制《三亚市城市风貌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建筑色调、天际线和空间界面等管控细则,完成了解放路示范段工程。加快推进三亚东河国家湿地公园等19个公园和绿道建设,完成了凤凰路等11条道路的绿化彩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心城区海绵化改造、夜景灯光改造升级等项目有序推进。狠抓“巩卫”工作,加强环境卫生整治、环卫设施建设、各类市场治理、重点场所监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等项目建成运行,对道路两侧树池、电表箱、垃圾箱、公厕、围墙、公安岗亭等设施进行完善,市容市貌明显改善,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我们将认真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扩大“双修”范围,丰富“双修”内涵,全面打造海洋、河流、湿地、山体错落有致,规划建设管控到位,风貌独具特色的美丽生态城市,确保城市建设和治理管理沿着正确轨道前行。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2014年,我市行政区划实施重大调整,撤销了镇一级行政架构,新设立了四个区,通过下放人员、权限,“市—区—村(社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框架已基本建立。2015年以来,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我市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划定了生态红线,并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林地、农地等规划存在的矛盾进行了清理,编制完成了《三亚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初步形成“多规合一”审批服务“一张申请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市、区两级权责清单,清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截至2016年底,我市市直单位和省垂管单位34家单位保留行政许可187大项,343子项,较2015年相比精简144项子项,精简率26%。(目前新增部分省级下放事项和区级未承接事项,暂时保留行政许可199大项,370子项)。利用“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扩大对外开放,航油保税、外籍邮轮特许开展多点挂靠、邮轮边境游异地办证等政策获批实施,三亚的国际友好城市增至14个,目前正在运营的国际(地区)航线达到25条,“4小时、8小时、12小时”国际航程旅游圈正在逐步形成。全力做好保障,为国家对外交往和重大外事活动服务。近年来,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澜湄国家旅游城市(三亚)合作论坛以及世界小姐总决赛、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世界旅游旅行大会、海南国际旅游贸易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

(五)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仅2016-2017年度,全市共有1130户4950人脱贫退出,8个整村推进村全部摘帽,年度计划减贫人口和已脱贫人口的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产业帮扶实现全覆盖。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计划,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2017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3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70元,分别增长8.2%和9.1%。实施教育发展计划、医疗卫生发展计划,在加强本地学校和医院建设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地优质资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建成开诊,北大口腔医院签约进驻,人大附中三亚学校落户海棠湾,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大附中合作办学有序推进。截至2017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达到319所,比2011年增加61所;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35家、床位3590张,比2011年增加43家和975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等标准位居全省前列。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开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8523套,建成保障性住房33086套。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盘活土地资源,并以此为抓手完善城市功能与服务,优化产业布局与环境。2015年~2017年,我市已完成棚户区改造31508户,今年将继续抓好阳光海岸、南边海环河口、西瓜芒果村、月川村、海罗村、临春村、抱坡村、热海海洋学院扩建安置区项目、东岸村等10个重点项目(暂无新实施棚改项目)。去年以来,我市认真实施“菜篮子”计划,建立平价蔬菜产销联盟,扩大平价蔬菜销售网点覆盖面,蔬菜价格稳中趋降,全市平价蔬菜销售网点已超过70个。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9%,低于预期调控目标。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