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

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市情>三亚概览>历史沿革

星垂天涯明如昼

【字体: 打印打印
2023-09-25 10:21:31 海南日报数字报

三亚市崖州中心渔港,一艘艘渔船迎着朝阳出海,码头上传来嘹亮的歌声。海天交接处,那永不休止的潮涨潮落,仿佛在诉说着古往今来的崖州故事。

曾几何时,这里是海南岛最蛮荒的地方,是古代被贬官员流迁边疆的寓所。而如今,人们提起崖州,不再为其惋惜,更不会谈之色变。因为她已用千年时光证明自己是一片包容开放之地,只要文化的种子渡海而来、播撒开去,就会在这里生根发芽、拔地参天。

那么,是谁把这些种子带到了崖州?

黄道婆塑像。海南日报记者徐慧玲摄


三亚天涯海角景区里的鉴真像。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

鉴真:

暂居海南传佛法

清澈的海水涌起千层浪花,拍打着细软的沙滩。正是这片蔚蓝的大海,给崖州人带来了丰富海产和厚重文明。

公元748年10月,一场暴雨突袭南海。惊涛骇浪之间,一艘船失去控制,只得随波逐流,14天里历尽艰险,最终漂到了大海之南。

船上一位老者衣衫尽湿,登陆后做的第一件事却是急忙搬运船上的书卷。搭乘此船的几名商人去报告州府,谁知,时任州府别驾冯崇债听闻来者之名惊诧不已,立即派遣兵卒400余人到港口迎接,一见老者便双膝跪地、连拜三下。来者何人,竟受州府别驾如此尊崇?他便是扬名四海的唐代高僧鉴真。

赵鼎雕像。资料图


胡铨雕像。海南日报记者罗安明摄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泉根介绍,鉴真巡游四方,访师求学,不仅深谙佛法智慧,还精研庙堂建筑、雕塑绘画、行医采药、书法镂刻等知识技艺。他不囿于宗派门户,博学益智,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公元748年春天,日本留学僧荣叡、普照专门到扬州崇福寺拜见鉴真,并邀请他赴日传法。彼时的鉴真已是一位61岁的老人,并有过4次东渡失败的经历,却还是接受了两名日僧的邀请。

据《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为了此次东渡,鉴真和僧人们不仅“造船买香药”,还“备办百物”。尤为重要的是,船上装载了各种佛教典籍及佛寺用品——不仅有《华严经》《大品经》《大集经》《大涅槃经》等佛教经典,还有画五顶像一铺、宝像一铺、金泥像一躯、六扇菩萨障子一具、道场幡一百二十条等。

可惜的是,这次东渡因恶劣天气再次失败。但也正是这场暴雨,成就了海南与鉴真的一段佛缘。

登岛之初,鉴真便收获了惊喜。他没想到,在这个化外之地,也有寺庙。听说鉴真是律学大师,冯崇债邀他在府内举行授戒大法会。周泉根说,见寺庙年久失修、佛殿破败,鉴真还发动众僧捐物、信众捐财,并亲自主持了佛殿重建工程。

得益于佛殿的修葺,鉴真在海南待了一段时间。期间,他积极传播佛教文化,并向当地人传授建筑、雕塑、书画、医药等知识技艺。东山岭原来的净土寺(现为东灵寺)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的《东灵寺重修记》描述了鉴真在岛南设坛授诫讲法的情境:“梵呗初起,当溯至大师鉴真:三日戒坛,种千古衲缘;数枚沉香,证扶桑智果。”最后一句讲的就是鉴真后来将海南沉香带往日本之事。时至今日,鉴真的功德仍为海南人所感念——在三亚市崖州区,他晒过经书的海边坡地被称为“晒经坡”,而他途经的一片稻田被唤作“和尚田”。

赵鼎、胡铨:

留取丹心照汗青

海南岛作为流放之地的历史,始于隋末,盛于唐宋,余波不尽,一直荡漾至明代中期。

“古代大多被流贬的官员都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而流贬至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州的,往往是当时重大政治事件中的骨干分子。”周泉根说,所以,历史上流寓崖州的贬官多高官重臣,崖州人民也因他们的到来而更早地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沾溉。

这些贬官中,卢多逊、丁谓、张伯麟、赵鼎、胡铨等人对崖州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赵鼎、胡铨作为海南“五公”之二,大家都非常熟悉。

周泉根介绍,公元1141年,赵鼎遭奸臣秦桧一再打击,最后自潮州移吉阳军安置。即便如此,秦桧仍要求吉阳军每个月将赵鼎的情况上报,并苛责先前厚待赵鼎的潮州录事参军石恮。

赵鼎自知只欠一死,他派人转告儿子赵汾:“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而后,“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赵鼎死后几年,因上《上高宗封事》(也被称为“乞斩秦桧书”)而得罪秦桧的胡铨,也在屡遭贬黜后自新州移吉阳军安置。在崖州期间,他写下《哭赵忠简》(忠简为赵鼎谥号),在悼念赵鼎的同时向世人明志:“以身去国故求死,抗疏犯颜公独难。阁下特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寄琼岛,千古高名屹太山。天地只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这首诗字字句句回荡天地正气,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尤令崖州人铭记的,是胡铨在被贬至崖州后没有心灰意冷、就此沉沦,而是大力振兴当地教育。他将自己的住所腾出来办学,还“出俸百千”重修学宫;撰文劝百姓读书识字;亲自登坛授课讲学,“日以训经传书为事”。他的努力使崖州一跃成为海南岛上私学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他在教化方面为崖州乃至整个海南作出的贡献广受赞誉:南宋著名教育家张栻特表其为“远方学者楷模”;作为胡铨得意门生的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下赞诗:“不是澹庵(胡铨号)谪海南,姓名那得许芬香?”

临高县首位举人戴定实也曾受教于胡铨,他供职于朝廷后对儿子说:“吾生穷岛,得缀名于吏部之籍,皆澹庵指教之功。今官井泉,其故迹也。汝其择善书者,作‘澹庵泉’三字,伐石峙于井之湄。以垂我后人,庶无忘胡公之德。”这口井如今仍在,戴定实为水井取这样一个名字,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之意。

黄道婆:

巾帼何曾让须眉?

崖州文化史上不乏出彩的女性角色,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数宋末元初的著名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林日举介绍,最早记载黄道婆事迹的文人著述,应是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和诗人王逢所著《梧溪集》。其中,《梧溪集》介绍了她的来历:“黄道婆,松之乌泥泾人,少沦落崖州。”而《南村辍耕录》则阐明了她在棉纺织技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

这两本书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黄道婆的记述很简短,后人通过不断挖掘研究地方志、民族学材料及民间传说,才将黄道婆的生活轨迹逐渐勾勒出来——出生在松江乌泥泾的贫苦人家,给人当了童养媳,年幼时受尽虐待和欺凌,于是在一天夜里出逃,躲进黄浦江边的一艘船里,辗转来到崖州,并在崖州生活了30余年。

期间,黄道婆克服了种种困难,融入了多民族杂居的社会环境,获得了崖州百姓的信任,学习并熟练掌握了棉纺织技艺。返回故乡松江后,黄道婆革新了当地落后的棉纺织技艺,还创造了一整套“擀、弹、纺、织”的工具。

同时,她结合从崖州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崖州被”织造技术,创造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一系列较为先进的织造技术,使得“乌泥泾被”鲜艳如画、风靡全国,让松江获得了“衣被天下”的美誉,树立了中国纺织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卢多逊、赵鼎、胡铨等人的影响下,崖州教育兴起、人文蔚然,后世涌现出钟芳、陈英才、林庆墀等知名人物,文明教化照亮了宁远河畔。

(海南日报记者陈蔚林/文)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