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

金牌娱乐,金牌娱乐平台>政策>基本信息公开>计划规划

三亚计划6月底启动首个垃圾分类试点

【字体: 打印
2019-06-10 09:03:27 三亚日报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建设全国“无废城市”

三亚计划6月底启动首个垃圾分类试点

一位群众街居民将垃圾扔到分类垃圾屋。孙清摄

三亚街头随处可见的分类垃圾箱。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前不久,三亚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将推进垃圾减量化产生、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作为其中较为基础性的一环,在三亚处于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三亚日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分类垃圾箱成“摆设”市民缺乏分类意识

垃圾分类,知易行难。作为“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垃圾分类工作这些年在各地艰难推进。三亚也不例外,尽管多年来,三亚各相关部门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但收效甚微。三亚日报记者走访发现,群众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城市中的分类垃圾桶也沦为了“摆设”。

三亚日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三亚市区普遍设置了分类垃圾箱,其中分类“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组合果皮箱更是随处可见,果皮箱的中间也都设置了“灭烟处”和“有害物”投掷口。

在河西路、解放路、红旗街等人群较密集的街道,甚至设有另一种分类更明确的垃圾箱,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垃圾箱正面的外壁上对每一类别垃圾做了详细的分类说明。三亚日报记者随机打开几个此类型分类垃圾箱,发现里面的垃圾杂乱无章,并未按说明做到分类。

在群众街的一座分类垃圾屋,分别设有一个“废旧电池投放口”,两个“湿垃圾投放口”和一个“干垃圾投放口”,外墙上贴着垃圾分类的宣传牌和分类说明。傍晚住在附近的吴女士出来散步路过垃圾屋,顺手将两袋垃圾扔进垃圾屋的一个投放口里。“垃圾分类?平时大家不都这么扔吗,已经习惯了。”吴女士表示,垃圾屋虽然有分类标识和说明,但基本上是个摆设,很少有人会按照分类投放垃圾。

“我扔垃圾从不分类,只能做到不随地扔垃圾,而且我们小区垃圾桶就一个,没有明确分类。”家住馨海湾小区的周先生说,虽然听说过垃圾分类,但并不太清楚具体怎么分,且分类太麻烦,长期形成的习惯难以改变。三亚日报记者随后走访的多位市民也均表示没有进行过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不到位和混装混运现象并存

“我们每三个月去巡查一次,社区居住的人都换了一遍。”春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说,社区居民多为租住的农民工、小商贩和外来旅游人员,虽然居委会此前已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垃圾分类,但由于人口流动性较大、宣传成本高、管理难度大,收效甚微。

除了垃圾分类推广不尽如人意,混装混运现象也在同时发生。在春园社区居委会门前,天涯区环卫所工作人员正在收运垃圾,他告诉三亚日报记者,目前社区居民都做不到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垃圾也同样无法分类,都是混装混运。“只有一些如纸箱、易拉罐、玻璃瓶等可回收的垃圾时常有环卫工人、拾荒者、回收站提前分拣出来,但也分不全。”该工作人员说。

负责群众街区域垃圾清运工作的环卫工人也告诉三亚日报记者,由于附近居民和商铺较为密集,每天需要对该区域垃圾屋清运两次,到了晚上,有时垃圾屋装不下,还有垃圾溢出的现象,垃圾分类更是无从谈起。

市住建局环卫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不到位和混装混运现象在三亚并存。一方面,混装混运现象影响了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居民垃圾分类不到位,也影响了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的效果,造成了垃圾投放主体和收运主体之间互不信任、互相推责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剧“破窗效应”。

计划6月底启动三亚首个垃圾分类试点

从三亚日报记者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垃圾分类在三亚的现状并不乐观,但也可以看到三亚有关部门正着手朝这一方向积极努力。市住建局环卫科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在全市17个美丽乡村设立垃圾分类试点,6月底将在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博后村投入一批智能的垃圾分类设备,同时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村民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届时,将综合总结试点推行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办法,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三亚日报记者通过网络检索了解到,国内一些大城市已推广使用的“互联网+”智能垃圾桶,可通过自动称重积分奖励的方式,大大降低垃圾分类门槛,引导和激励居民自主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而机器录入积分的同时,也会对小区的各类垃圾量进行统计并上传,便于后续统计分析垃圾数据。

编后语

“垃圾分类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垃圾的分类、减量、再利用,本就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在垃圾分类上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是经过了数十年的持续培育。对于垃圾分类的推进,的确需要多些耐心。但有耐心绝不意味着放任和拖延,而是提示我们要循序渐进,从务实的思路出发,寻找最实际也最管用的治理思路。在保护城市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重任下,垃圾分类工作任重而道远,每个人都是“守夜者”,人人都无法免责。

(记者罗略榕袁燕)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